如何识假酒
一:看。首先从外包装看起,正规酒品外包装完整,上面的印刷图案制作精美,线条清晰,商标字体规范,颜色均匀,套色严谨;而那些假酒包装可能色泽暗淡,字体不规范,而且外包装可能有动过的痕迹。其次,看防伪商标。
二:闻。在开启酒品后,首先可以通过鼻子在瓶口一闻,那么有着强烈刺鼻气味的酒类可能就是假酒,好酒会有独特的香味,或许清淡,或许浓烈,但是绝对不会刺鼻。三:验。若是需要比较多的购买某些酒类,然而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应付的话,可以通过验的途径来避免买到假酒。一是通过厂家工作人员帮助;二是通过工商等部门鉴定。
打假现场
“水井坊”忘了“防伪”,造假手段拙劣至极
低价劣质酒经重新装瓶,再贴上一个名牌“身份”,一瓶所谓的名酒就产生了。再经过一条龙式的产业链条,流入市场销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假酒销售流程。
假冒高档酒往往给人以逼真、真假难辨的印象,然而,其实在其花哨的外表下有很多拙劣的破绽。近日,我国国内5家知名大型酒业公司的打假人员首次齐聚江城,携手打假,揭开了不少假冒高档白酒的内幕。
昨日一早,武昌工商局联合打假人员,来到水果湖欧式一条街的一家小型超市。该超市里没有多少顾客,只有两个店员。打假人员拿起摆在进门对面显眼处的一瓶43度的500毫升茅台,仔细一查看,即认定该茅台酒涉嫌假冒。原来,这瓶酒的瓶盖封口处过塑非常粗糙,内行人凭借手感基本上可识破。
该店的另一主打产品是五粮液酒。执法人员抽出一瓶五粮液酒,仔细查看发现,其包装盒的防伪标数字也有问题。记者发现,该防伪数字标码中的“4”和“8”两位数字字体大小明显不一。“正品的喷码会很均匀,不会这样粗糙”。
随后,打假人员来到水果湖惠明路另一家礼品超市,记者看到,这家店的店面更大,经营的酒类品种也更多。执法人员在检查水井坊酒时发现,其中一瓶水井坊的瓶盖处竟然没有防伪条码。“与刚刚查获的其他假酒相比,这就属于很低级的假冒了”,执法人员说,“稍微‘讲究’一点的造假者,应该都不会容忍这样的疏忽。”
在该店,执法人员又发现非常可疑的 3瓶“五粮液”,原来,它们包装盒上的所谓防伪标志看上去有重新粘贴的痕迹。“这也属于比较大的破绽”。
当天上午,执法部门在这两家店就查获16瓶涉嫌假冒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的白酒。
市场调查
副食店、小超市成为“重灾区”,或真假混杂、或看真卖假
造假者技术的不断更新,逼迫执法人员不得不掌握最新的打假技能,比造假者技高一筹。
前天下午,在本次打假前夕,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5家国内酒业巨头的专业打假人员齐聚武昌工商局,现场为执法人员“上课”,讲授最新的识假技术,并披露了造假分子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五粮液打假人员披露,今年2月,该公司推出了最新的识别假货技术,凭借特制的便携仪器可当场读出是否是“正品”的信息。而茅台打假人员则表示,为了打假,该公司已推出了第五代识假技术。
“造假者跟进太快了,我们不得不与他们赛跑,掌握最新的打假技术,争取走在造假分子的前头。”这些专业打假人员纷纷表示。而正是造假者的“步步紧逼”,也促使以前大多各自为战的各酒企打假人员走向联合行动。
武昌工商局消保科科长刘大清表示,工商人员在执法行动中的识别、鉴定手段大多是凭经验判断,而随着造假者仿冒手段的提高甚至专业化,很多假酒在外包装上和真酒几乎没有区别,难辨真伪。例如,一些名酒在外包装上印有24位物流防伪识别码等防伪标志,假酒也有。基层执法人员靠简单的感官鉴别方法,很难及时、准确、科学地识别和判断,因此必须提高技能,改变识假手段相对落后的不利局面。
刘大清向记者披露,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武昌辖区的假冒高档白酒主要集中在小型超市、副食店等门店。“至少有两成的副食店、小型超市等门店或多或少存在售假酒的行为。”刘大清表示,以前假冒高档白酒集中在酒店,这几年经过打击、整治,流向了小型超市、副食店等门店。
“制假的手段提高了,售假商家的行为也更加隐蔽了”,刘大清说,这些都迫使执法部门不得不提供打假技能。他说,近来,发现一些小副食、小超市通常将假酒混杂在真酒中,配搭着销售,或是给顾客看的是真酒,包装时又暗中换成假酒。消费者大多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因此极易上当。
造假内幕
假酒利润是真酒3倍以上
国际洋酒协会的打假人员在给武昌工商执法人员培训时透露,假冒洋酒多是用香精、色素和劣质基酒配制而成。“造假的成本很低,利润高,因此造假分子不惜以身试法。而造假窝点往往非常隐蔽,要逮住造假者要付出很大的功夫。”
一名打假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假酒调查中,他们发现一些餐厅、宾馆、以及低档超市都与假酒贩子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之间建立了利益关系。假酒贩子会定期给这些单位的购销人员一定‘回扣’。对于低档超市来说,他们之间的交易更加简单,通常是‘一次性付款’。听小超市的主人介绍说,他们从酒贩子那里批发的假酒价格,要比真酒便宜1/3或者一半,利润也颇为丰厚。”
不久前,汉阳区被查出卖假酒的一家副食店老板阮某交待,他们销售的假酒均是别人上门推销的,平日里高档白酒销量不好,所以他们也不进假酒,等到快过年过节了,买这类高档酒的人多了,他们就进货,销量好时一天也可以卖个8到10瓶,最差也可以卖个4瓶左右。而假酒进价也是比较低,“根据不同的档次,进价在100至200元之间不等,与真酒价格相差300至400元左右,因此销售利润则是真酒利润的三倍以上。”
“消极”维权
他们为什么不投诉?或碍于面子,或怕麻烦
去年年底,消费者王先生在八一路一个小型超市花3700元买了6瓶茅台,喝后发现味道不对,找内行人一鉴定,发现都是假的。王先生随后向工商部门进行了举报,该超市随后被武昌水果湖工商所查处。
不过,工商部门向记者透露,像这样主动举报假酒并提供详细线索的消费者并不多。执法部门打假的线索绝大多数来自厂方的举报线索。这是什么原因呢?工商部门透露,其中一个原因是消费者买到或喝到假酒后碍于“面子”不投诉。
记者采访了一些去过酒吧的市民,发现不少人都有喝到假酒或疑似假酒的经历,但是多数碍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到相关部门投诉。
24岁的某公司销售经理李小姐说,她时常因客户应酬需要到酒吧,每次去她会点一些洋酒,每次要了几瓶之后都会剩,但是一般剩酒都不能退掉,没办法她只能照单付钱。对于酒的质量,她说,“我一般不敢多喝,因为入口就知道酒的质量不好,担心对身体有害,就是拿酒做个样子应付一下客户。”
还有一名某事业单位的男士则说,“我周末喜欢和朋友去酒吧消遣,其实去酒吧并不是去喝酒,只是去那里玩,感受那里的氛围,每次都要点些洋酒,再要几瓶饮料兑着喝,和饮料一兑根本尝不出酒是啥味,有一次我察觉到了是假酒,喝完嗓子疼,头也痛,但当时是和几个女孩子一起去的,碍于面子也没投诉,免得被人说我是自己酒量不行导致的,也就算了。”
山西汾酒集团特约经销商武汉电发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有不少消费者用高档白酒宴请贵宾,宾主喝了这些高档白酒后可能有一方或双方都发现品质明显不对,但碍于场面和情面,大多息事宁人,不予追究下去;还有一些假冒高档白酒逢年过节时被当成礼品送给亲友,收到这些高档酒的主人即使喝出味道不对,由于这些酒不是自己购买的,大多也没有发票等凭据,因此不会去追究售假者责任,也不会向执法部门举报。
记者思考
鉴定难、威慑弱,导致“只能打假,不能打死”
假酒为何“生生不息”呢?记者采访发现,除了造假者技术的“先进”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据悉,目前,工商部门在查处销售假酒行为时,通常是按照商标法中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定性处理。在此情况下,工商部门常需将涉嫌侵权的商品通过邮寄、送达委托的方式交给商标注册人(正规酒企)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该报告因此成为查处商标侵权案件的重要证据材料。但实际情况是,将涉嫌假冒的商品暂扣以后,往往容易出现鉴定难的问题。外地厂家联系起来比较困难,而有些企业出于多种原因对此不重视、不配合,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商标侵权案件的查处。
武汉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工商部门推行台账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管住商家进销货的来源,但一些商家仍有侥幸心理,将假货掺在真货里卖,被人发现就算倒霉,没人发现就算赚了,这也是假酒屡打不绝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假酒鉴定难和处罚力度偏小。执法人员一般在各商店查处的假酒数量不会很多(多数藏在隐蔽的仓库里),即使按现行法规最高标准罚款,数额也不会很多,对售假者往往起不到震慑作用。这些罚款与售假者的利润比起来往往“不算什么”,因此,工商部门建议应该相关各环节各部门形成打假合力,对制假售假酒者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