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下载
圈酒APP
轻按手指 即可招商代理
使用微信扫一扫
酒万铺微信小程序
扫一扫即可使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官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商机 更多资讯
王德惠: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定位突破与策略
之前,我认为国外的企业很规范,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发现并不是这样。对于很多国外企业来说,你要什么样的酒都可以给,质量虽然没问题,但也不排除垃圾酒的存在。其实,很多国外的葡萄酒企业目前对中国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对进入中国市场很害怕,不见到销量是不撒鹰的,让他们对中国市场进行投入的可能性很小,除非你的销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品牌意识比较弱,不是非常的重视。为什么国外企业在中国水土不服?这里面有很多知名的企业,也很有地位,甚至在美国,在日本都做得很好,日本和我们同属东方,离我们这么近,做得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不行,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上的差别。中华民族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开始,到现在有2000多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大的文化传承在全世界是非常好的,西方一些国家文化传承比较混乱,有很多断层,而且受宗教文化的影响非常深,所以中国这么多年特别是从汉朝开始,随着儒家文化的推广,一直很讲究民族团结,而国外的人很讲究个性、自主独立。比如吃饭,中国人习惯一张桌,大家一起来吃一盘菜,但是对外国人来讲,他们喜欢自己一份,这也是很明显的一个差距。另外,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出去吃川菜,你喝拉菲的话,能喝得出拉菲的味道吗?我们很多菜系需要不同的酒种来搭配。
葡萄酒从传入中国开始便受到了很多误导性的影响,或者说不把它当误导而当成正常现象。比如说我们看到电影里面,只有处在上流社会的人群才去品葡萄酒,把葡萄酒当成社交和商务的必需品。生活中有一些人的确是热爱葡萄酒,而且真的在品尝、在饮用,但是有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真的热爱,也不了解,他并不是真的喜欢,或者说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现在很多人讲究浪漫时尚,我个人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房价很高,我们普通的所谓白领一个月赚多少钱?现在中国的确有钱人很多,但是毕竟这个比例相对来说还是很小很小的,另外大部分白领或者中产阶级其实都面临极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有没有浪漫的情调呢?这个月没有收入,可能下个月就会受影响,你还能有这样浪漫的情怀?还能谈论葡萄酒的高雅吗?我觉得这个是很难的,至少我不认可。包括吃饭也是这样,你到了意大利,到了法国,为什么吃牛排非要吃带血的呢?他可以吃很久,一吃就吃好几个小时,当然他可以一点一点喝葡萄酒。但是中国不一样,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的不完善,人们为生活而奔波,我们一直到老,都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所以中国人更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所谓的法国,把法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这是错误的,法国可能真把葡萄酒当艺术,而我们中国从来没有把它当艺术,所以文化上的差异就造成了葡萄酒消费饮用上的很多不同,这些问题是一个根源的东西,我觉得这些东西不会在短期内,甚至是未来的多少年之内消失。
第二个原因是品牌效应。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用两个字来概括,“乱”“散”。这么多国家都把中国市场当成一块面包,而他自己又是一个饥饿的人,但是恰恰这块面包是烤焦的,吃又很难吃,不吃又饿,因此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整个市场是又乱又杂。又乱又杂的市场既可以出英雄也可能带来死亡。能出英雄需要的就是品牌效应,卡斯特是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卡斯特在中国到底做了什么?什么原因能让它在中国出名?让它成为外国葡萄酒至少是中档品牌的代表?拉菲这种酒纯粹是炒起来的,但是它能成为高档代表,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并且随之产生了马太效应。
如果有一天说卡斯特在中国销售了50个亿你信不信呢?超过了张裕,超过了长城,我觉得中国的市场什么可能都有,只不过到没到那个程度,但是卡斯特到底做了多少广告呢?张裕做了很多广告,这个不假。但是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在国内,国外葡萄酒没有做出品牌效应的肯定是寸步难行,因为种类太多,消费者认识什么呢?什么都不认识,我自己喝过的酒到现在很多英文根本写不出来。我曾经测试过我们公司的很多人的外语,包括可口可乐的外文,虽然天天看到,但很多人也写不上来。国外葡萄酒在中国推广一定得益于中文,而不是外语,起一个好的名字,设立一个好的形象,容易记的形象,这是非常关键的。当初宝马不这样做它也起不来,现在能代表法国的是哪一款酒?能代表意大利的是哪一款?能代表澳大利亚的是哪一款?业内人士可能知道,但是业外人士知不知道呢?消费者能不能说出澳大利亚酒在中国排名前几位呢?说不出来,现在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还没有真正地走入到品牌化。
第三个问题是形象识别。现在国外的酒到了商场、卖场之后,你发现全部都一样,法国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出来的,博若莱的酒标就是那样一个三件套的方式。实际上这些形象,别说消费者就是专业人士自己也搞不明白,我们怎么去记忆?消费者凭什么去记忆呢?可能最终消费者会选择他认识的,他了解的。在中国,懂外语的不多,我们中国人学外语比例比较少,特别在葡萄酒行业,因为它是比较窄的行业,懂外语的人不懂销售,懂销售的人又不懂外语。做进口酒的老板往往都是有钱的业外资本投进来的,请了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懂外语的这些人既然这么少,国外的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凭什么被记住,连我们自己都记不清。所以要想把进口酒在中国做得好,一定要在形象识别方面做到位,你的中文名字要有水准,我们有一款就叫蓝带罗塔,拿到客户那里,客户就叫他蓝塔,我们还有一款酒叫蓝布鲁斯科,客户就叫蓝科,其实就是这样来的,你不起,他自动给你起,否则他记不住,所以你要从形象上,从中文上,从外文上,甚至从商标上,把它的个性,把它的形象搞得清楚一些,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是渠道问题。在中国做市场,品牌不是靠你花钱打出来的,渠道控制力在中国往往是第一位的,因为在国内做葡萄酒绕不开经销商这个环节,而经销商现在在国内基本处在山匪这个阶段。山匪这个阶段就是我拥有这个山头。在全国目前没有全国性的经销商,当然也可能有很多大鳄还没有进入这个行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的经销商就处在一个山匪阶段,甚至有好多还是处在一个流匪阶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烟台、昌黎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因为在山匪阶段的经销商靠的是什么?渠道控制力。在这个山匪的阶段,渠道驱动了品牌,而不是品牌驱动了渠道,现在给你一个知名品牌,你能把他做起来吗?不一定。兴许你做不起来,并不是因为你拥有了它就可以,目前在中国是渠道驱动品牌,所以渠道控制力非常关键,而国外品牌到中国来之后,他找到了合作方,要么就是不太懂市场,要么就是没有这个资源,因此有时候做不起来他心里就害怕,始终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
第五个原因是推广方式。你用西化的推广方式在国内不一定有效。我是很反对用西化的方式,要适用中国文化,我们不要认为国外认为这样喝酒才是最好的,用这样的方式才最好,我觉得这是国外的文化,未来一定是适合中国文化的,干嘛我们非要学习得那么具体,连人家怎么端酒杯我们都得邯郸学步,是科学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学,但是我还是希望我们尽量和国内的具体生活现状结合起来。
进口葡萄酒的市场突破之道
第一,决胜的不是终端,而在于开端。
很多企业都在做进口酒,包括经销商,非常小的经销商都自己跑到国外去进酒,其实他并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但是他觉得现在价格透明,门槛低,自然而然地觉得我可以去国外进酒。那么决胜在于什么?你一开始一定要想好你要从哪个国家进,进什么样的产品,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品牌,不要看到进口酒好就跟风。接下来,你要怎么卖?它对于你来讲是长期还是短期的?你有什么样的优势?结合你的资源,一定要事先规划好。所以说决胜在于开端,很多企业进来了,东西放在这里卖不动,怎么办?背上了这样一个包袱,很多东西变成了累赘。
第二,企业定位要明确。你是一个渠道商、品牌商还是一个服务商?这是不一样的。你是服务商,你能够帮助企业的是结算的服务、物流的服务、采购的服务还是市场管理的服务、培训的服务?还是你真的能把销售做好?这个要自己把他定好位,很多定不好位的,回过头来还是要重新定位。
第三,市场聚焦。很多外国企业觉得中国地广物博,这么多个省市、自治区,哪个省销个100万,加起来也是上千万了,但实质上你根本做不到,到最后还不就是在那几个区域吗?所以我们还是要聚焦。产品要聚焦,别开发一大堆的产品,产品要有主次。推广要聚焦,渠道要聚焦,团队也要聚焦,还有就是宣传广告也要聚焦。区域方面的聚焦也很重要,真正把一两个城市做好,别说是省,县城都可以,特别是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一个县城的销量好也可以。你的基础必须有,聚焦的理论适合很多企业,毕竟目前很多企业不够强大。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是硬撑着也要说自己好,这都是我们很常见的,但实质上是不是真好,只有自己清楚,所以我们要集中这些资源和精力来做好、打好一两次战役,奠定好自己的一个基础,我想在这个基础之上,真正再去结合企业的资源情况,再做市场的一些新的调整。